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 企業(yè)文化 工投文苑

“兩淮”緝私探究

發(fā)布時間:2018-01-11 閱讀量:

  盧同根

百味之祖鹽為先。在歷史上,淮鹽經(jīng)常是作為國家的一件利器而使用的。人們也常為淮鹽文化與中國歷史交織得如此密切而感到驚訝不已。不管是中國的古代史,還是近代史,其經(jīng)緯中都有淮鹽的線條,其影像中都有淮鹽的影子,其轍印間都有淮鹽的蹤跡。《元史·食貨志》記載:“國之所資,其利最廣者莫如鹽”。如果說歷朝歷代鹽利居國家之利達八成,而淮鹽就占到其中的一半?! ?/span>

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。也正因為淮鹽的利稅太大,走私也就成為屢禁不絕的大事,有時還十分猖獗。因此,緝私也就成了歷代鹽務的要政。據(jù)資料考證,原始社會初期山海之制任民自取,所以也就沒有“私”和“緝私”之說。春秋時管仲相齊,聚庸煮鹽,有了官與牢盆之說,才有了“私”和“緝私”。當時,鹽有了“官鹽”與“私鹽”之分,按法納稅的就屬“官鹽”,不納稅的就是“私鹽”。當“私鹽”猖獗時,查禁私鹽,即所謂緝私便應用而生了。這里重點對淮北鹽務局、淮南鹽務局為主的“兩淮”鹽務緝私工作進行探究。

一、“兩淮”鹽務緝私機構(gòu)及沿革

明太祖洪武二年(1369年),兩淮置鹽運司,下設淮安分司,專管緝私。明正德十三年(1518年),莞讀場也就是今天的徐圩鹽場設巡鹽指揮及軍士,專門負責緝拿私鹽工作。到了清代,兩淮在總結(jié)過去經(jīng)驗的基礎上設守巡官及鹽運巡檢司、鹽法道臣。到清乾隆年間在鹽區(qū)設關(guān)隘,為了保證工作到位,以中正場即如今的臺南鹽場為例,設防哨巡鹽千戶軍士,同時也設緝私隘口處。署衙設緝私委員,編設保甲以私緝私,10家為1甲,設甲長1人。10甲為1保,設保長1人。民國時期,淮北鹽區(qū)設有緝私統(tǒng)部,下設統(tǒng)領(lǐng)、幫統(tǒng),有步兵3個營,水師2個營。同時還設立濟南場即今天灌西鹽場商巡,中正場即如今的臺南鹽場商巡。步兵住場部一帶,水師住沿河一帶,擁有專門緝私人員3300多名。民國17年,改緝私統(tǒng)部為緝私局。民國21年,淮北緝私7個大隊改編為“稅警團”。著名抗日將領(lǐng)胡文臣帶領(lǐng)一批人馬在東陬山一帶護鹽緝私和抗擊日寇,被傳為美談。

1946年底,成立了由共產(chǎn)黨領(lǐng)導的淮北特區(qū)鹽警大隊,次年成立鹽警團縱隊。1948年春,濱海大隊與鹽警縱隊合編,成立了淮北鹽警獨立團共計1000多人。當然緝私工作最有力,最有成效地還是淮北鹽場全境解放以后,19493月,淮北鹽務局在新浦成立鹽警辦事處,之后成立了鹽警大隊,設立治安科、經(jīng)???、保衛(wèi)科。直到八十年代設立派出所,成立聯(lián)防大隊。90年代江蘇各市鹽務局設立鹽政管理科、鹽政處,具有緝查私鹽和鹽政管理的重要職責。

二、“兩淮”鹽務緝私方式及種類

通私販私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:一是販私。借緝私之名,在產(chǎn)地購置私鹽,運往銷地販賣,沿途所有緝關(guān)卡、船舶均為私鹽分銷儲藏地之用。緝私獲得的鹽稱之為功鹽,到地頭變賣后,除減充公外,其余都作為充賞,如數(shù)目不大,就全數(shù)充賞,利益十分可觀。二是放私。大幫私鹽過境之前數(shù)日,先由私販知照緝私營,報明將于何時過境,共有多少船,納賄多少?;蛘哳A備私鹽若干船,當兩軍對壘時故意棄下數(shù)船鹽,以便讓緝私營邀功,這種形式稱之為私放。三是護私。緝私者與私販溝通,凡在管轄境內(nèi)任其販賣行銷,只要每擔鹽納稅上貢即可。實際上緝私營成了販私者的保護傘。

有了通私就必然要緝私。當然緝私的方式方法,各朝各代都不相同。這里僅以民國時期為例,剖析一下當時的緝私手段。原則上講,緝查私鹽有三種方式:一是場地緝私,就是查禁生產(chǎn)原鹽場區(qū)的私產(chǎn)私銷行為;二是要口緝私,就是在主要口岸商岸關(guān)口查禁販私行為;三是銷地緝私,就是到經(jīng)銷地去查禁販運賣私行為。這三種方式其實都是抓住了要害。如真心緝私,郊果肯定是十分明顯的。說到查緝私鹽種類其實多種多樣,這里主要闡述以下幾種:一是場私,就是鹽戶私自出售,俗稱“賣毛鹽”;二是商私,就是商人以官運鹽,而私自夾帶一部分;三是鄰私,就是不相互侵越,如果有越界之鹽,雖官亦私;四是船私,就是船主運鹽時,預留空倉,以帶私鹽,沿途銷售;五是軍私,就是借軍鹽之名,實際上實行販私;六是官私,就是官運局的官吏夾帶私鹽,借官局之名以營私。另外,還有肩私、擔私、包私、幫私、灘私等等之各種各樣方式方法。

舊時產(chǎn)鹽,由公司定產(chǎn)銷,將灘地租給灶民產(chǎn)鹽,按灘交鹽,凡制鹽運銷未經(jīng)許可一律稱之為“私鹽”。官府或場商設武裝巡查緝捕,謂之“緝私”。緝私的活動內(nèi)容大致如下:

明正德二年(1507年),淮北鹽場開始實行五戶聯(lián)保,以杜絕私鹽。清雍正時,建立一套管理鹽業(yè)生產(chǎn)的開曬、稽查制度。朝廷派熟悉鹽務的官員逐日巡查。清乾隆九年(1744年)實行保甲法。民國初年,著手整頓緝私,緝私人員巡緝場區(qū),鹽政管理人員要到灘頭督掃??谷諔?zhàn)爭時期,淮北鹽場有較多的鹽斤被日本鬼子搶運回國,有的則被軍匪走私販賣??谷諔?zhàn)爭勝利后,國民政府加強緝私力度,凡經(jīng)新浦之鹽斤,都須經(jīng)新浦火車站查驗處查驗,鹽斤轉(zhuǎn)運連云港的則由連云港放鹽處查驗放行。當然力度最大的當數(shù)建國后,結(jié)合“三反”運動,進行緝私教育,召開緝私評模會議,獎勵有功人員。對投機摻假、暴利亂銷行為予以打擊。公安、法院、工商、鹽政共同聯(lián)手打擊走私販私行為,基本上杜絕了私鹽假鹽,使人民十分滿意。

三、“兩淮”鹽務緝私規(guī)章及制度

沒有規(guī)矩和制度不成方圓。對法則制度建設歷個朝代都十分重視,為緝私工作奠定了基礎。

春秋時管仲創(chuàng)“官山海”之策,其實行的是專賣之法,禁民私鹽,這是最早的法規(guī)。民國3年,國民政府頒布《私鹽治罪法》,規(guī)定凡未經(jīng)鹽務許可而制造、販運的為私鹽,予以拘役等。后又頒布《緝私條例》、《淮北各場登記駁鹽船管理章程》等,實施五船連環(huán)互保,嚴厲緝查夾私和鹽斤。民國17年,國民政府再次頒布《私鹽治罪法》,規(guī)定:以販私鹽為特種罪犯,無論灶戶、商人或行政官吏,如構(gòu)成販私罪,均按律治罪。民國18年,國民政府頒布《私鹽輕微案件處理章程》,規(guī)定輕微案件系指老弱婦孺誤犯鹽法,肩挑負販或隨身夾帶私鹽者,初犯、再犯處以罰金或拘役,第3次犯禁均按《私鹽治罪法》處罰。民國36年,國民政府頒布《鹽政條例》,對數(shù)量在50市斤以下,500市斤以上的販私者的處罰都作出了明確規(guī)定。

需要指出的是,新中國成立初始,兩淮鹽務局更加嚴厲地打擊販私行為,頒布了《淮鹽緝私暫行辦法》、《私鹽查緝處理暫行辦法》。1987年江蘇省人民政府頒布《鹽政管理辦法》及《江蘇省鹽業(yè)管理條例實施辦法》。對販私行為的查處作出了更加務實、有效的規(guī)定。1995年,國務院發(fā)布《食鹽專營辦法》,從產(chǎn)、運、銷等各方面對鹽業(yè)管理作出詳細規(guī)定。規(guī)范了流通秩序,維護了食鹽營銷,加大了執(zhí)法力度,從2017年元月起,全國的食鹽市場已全面放開。因為有了前期鹽政的良好基礎,可以相信,全國人民一定會吃上安全鹽、放心鹽?;幢丙}場的歷史功績也將載入史冊。